陈宣帝时,广州刺史欧阳纥造反,想拉拢冯仆一起出兵抵抗陈军,这时冼夫人果断选择忠于朝廷,这可以看出冼夫人对国家的忠心,其始终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正因如此,冼夫人也取得了中原王朝的信任,统一岭南后,中原文化开始向岭南渗透,俚族人民逐步开始汉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在一起,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力传到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的生产发展。虽然陈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但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统治,结成了越、汉统治阶级间的政治联盟。
《晋书》中有提到岭南地区的俚、僚,在陈朝时期已经自然融合入汉民族里,而促成陈霸先采取汉、越融合政策,冼夫人出了很大力量,同时也为隋朝进入岭南打下基础。所以后来在冼夫人的支持下,隋军很快便接管了岭南地区,从而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开启了冼夫人与隋朝之间的政治联盟。
隋朝收复岭南的政策:恩威并施
派韦洸恩抚岭南。冼夫人历来主张国家统一,宣传大一统思想。因此,隋朝南下岭南的目的很明确,是“安抚岭外”。隋文帝希望和平统一岭南,所以派行军总管韦洸进军岭南。从陈朝建立到灭亡,前后不过三十多年,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动荡分裂时期,隋文帝杨坚江南地区之后,便把目光投向岭南。岭南地处中国大陆的边陲,再加上地势的阻挡,隋王朝的势力很难触及。陈朝的灭亡导致岭南暂时无所归附,数郡便拥护冼夫人为“圣母”,保护境内百姓的安全。
在大军出发岭南前,杨坚给韦洸以指示,书曰:“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率将戎旅,抚慰彼方,风行电扫,咸应稽服。若使干戈不用,兆庶获安,方副朕怀,是公之力。”这段话表达了文帝对大臣的激励,以及他希望韦洸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统一岭南的措施最好是“干戈不用”,这样才能“方副朕怀,是公之力”。但是此时的岭南“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当隋大军到达岭南边界时,韦洸并不熟悉岭南的具体情况,不敢贸然前行,同时也因畏惧冼夫人在岭南的威望,在逡巡遥望,不敢进犯,于是便把当时的情况上告朝廷。
这时候身为晋王的杨广便让陈后主给夫人写信,告知冼夫人陈朝已经灭亡,让其归附隋朝,并以犀角宝杖和兵符为凭据。冼夫人得知陈朝已亡,随后便派遣其孙子冯魂带领军队,迎接韦洸进入广州,岭南悉定。冼夫人之所以这么快接受隋王朝,原因如下:第一,与冯氏家族的联姻是俚族人民汉化的开始,由于冯氏是汉人,冼夫人更容易对汉族政权产生共鸣;第二,由于之前在陈朝的统治下,岭南获得了短暂的稳定发展,同时冼夫人深知战乱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权衡利弊后,选择归附隋朝;第三,隋朝在收复岭南时并没有采取暴力手段,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尽量避免了战争的发生,这也符合冼夫人保国安民的思想。
派周法尚“军威”岭南。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但是在立国之初边疆形势并不乐观,北方有强大的突厥,南方的陈朝政权尚在,能实际控制的版图有限,所以在消灭北方的突厥后,隋文帝开始南下伐陈。在隋朝开始招抚冼夫人的开皇九年,中央王朝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岭南北端的重镇桂州,之所以将桂州作为扩大王朝秩序渗入岭南的据点,与桂州独特的战略位置密不可分。首先,桂州的湘水、漓水进入西江后可以连接岭南东部地区。
其次,灵渠是沟通湘水与漓水、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黄金水道,可以顺长江经湘水进入桂州,再顺着漓水到岭南东部。最后,越城岭与都庞岭形成的“湘桂谷地”成为历代中原王朝进入桂州以及岭南地区的要道。基于以上原因,隋文帝任周法尚为永州总管前往桂州,安集岭南,“陈桂州刺史钱季卿、南康内史柳璇、西衡州刺史邓暠、阳山太守毛爽等前后诣法尚降”。这时定州刺史吕子廓盘踞山洞进行反抗,隋军在周法尚的带领下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子廓兵众日散,与千余人走保崖岭,其左右斩之而降”。
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宣叛乱,在冼夫人的帮助下平定。开皇十七年,桂州人李光仕举兵作乱,派周法尚前往桂州镇压。之后发生的大大小小叛乱也坚定了隋文帝加强对岭南军事管理的决心,其中周法尚带领的军队在岭南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岭南与中央王朝的联系,隋朝继承了前朝的民族政策,一方面直接派遣汉族官员到各州县治所加强统治;另一方面任用当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岭南的统一。
冼夫人助隋朝完成统一大业
审时度势,归附隋朝。在陈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相互在岭南展开厮杀,冼夫人作为一名出色的俚族领导人,对于国家大事和政治问题都能权衡利弊。当国家再次分裂时,冼夫人便开始积极处理岭南地区出现的民族矛盾问题,保卫境内人民的安全。隋军南下时,境内数郡奉夫人为主,保境拒守,对此隋朝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选用安抚的办法,派韦洸前去恩抚岭南,并命人出示陈后主留给冼夫人的信,告知陈朝已经灭亡,让其归顺隋朝,希望冼夫人及岭南少数民族民众识大体,顾大局,以实现全国大统一。
冼夫人也并不希望与隋朝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在看到当初献给陈后主的扶南犀杖时,确认陈朝灭亡,书曰:“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这不仅体现了冼夫人对陈朝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冼夫人对国家的忠诚。冼夫人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生灵涂炭的战争局面,接受隋朝皇帝恩抚岭南的方式,与隋朝达成了相对和平的协议,命其孙冯魂迎接韦洸进入广州,自此,岭南全部平定。将岭南划归中原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南北混战、国家分裂的局面,为后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冼夫人为岭南人民立下的最大功绩。
维护统一,平定叛乱。在隋军南下攻打岭南时,冼夫人多次向隋朝朝廷建言献策,帮助隋军平定岭南叛乱。开皇十年番禺人王仲宣叛隋,岭南首领大多响应,引兵围攻广州。王仲宣包围了广州城,并派兵衡岭,阻止隋的援兵南下,韦洸战死,隋军孤立无援。冼夫人命孙子冯暄率师解围,殊不知冯暄与王仲宣的部下陈佛智有交情,并没有出兵进行镇压,夫人知道后十分生气,将冯暄逮捕起来,拘留在州监狱里。
后派其孙冯盎出师,先斩杀陈佛智,“进兵至南海,与鹿愿军会,共败仲宣”。叛乱平息后,冼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张着锦伞,统领禁卫骑兵,护卫裴矩巡抚岭南各州郡,命令各州郡的首领统管其所属部落并归顺隋朝,岭南地区再次得到安定。隋文帝对冼夫人这般举动感到惊奇,同时对其英勇和才智大为赞赏,册封夫人为“谯国夫人”,追封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冯暄,封为罗州刺史。置“谯国夫人”幕府,配备长史以下的官吏,给予印章,授权她调拨各部落和州郡的兵马,若有紧急军情,可自行决定。
冼夫人始终践行“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反对地方叛乱损害人民利益。当时任番州总管赵讷贪婪残暴,俚、僚部族的人民忍受不了,大多逃亡叛变。夫人派遣长史张融到长安,给皇帝带去密封的奏章,提出安抚各族人民的意见,并陈述赵讷罪状,认为赵讷这种不忠不义的贪婪之人不可能统领好各部落。皇上派人查实其罪行后将赵讷依法处置,下诏令委托夫人招抚慰问逃亡叛变的民众。夫人亲自带着诏书,巡视各个州郡,宣谕皇上旨意,安抚各部族,出于冼夫人的威望,部落人民纷纷归顺。随后“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隋军在冼夫人的带领下,以其杰出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叛乱势力,屡次保护国家安全。
治理岭南,促进汉越融合。为改变岭南地区落后面貌,冼夫人首先全力贯彻隋朝皇帝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命各部落的首领不得随意加征赋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模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通过联姻来吸引北方人民南迁,以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促进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稳定发展。
由于冼夫人的治理,岭南地区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民众日益富足。在民族文化上,冼夫人始终推崇和睦的民族融合政策,吸纳了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告诫后辈:“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积极推崇儒家的思想文化,支持汉族官员开设学校,鼓励越人学习汉语、汉字,传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正因为冼夫人努力学习和传播汉族文化,中原汉文化得以在岭南地区传播开来。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发展俚僚地区的社会生产,也有利于密切俚僚人民与汉族人民的交往,加强百越地区与中原的联系。
结语
隋朝皇帝册封夫人为“谯国夫人”,并以宋康邑回授冯仆的妻子,设置“谯国夫人”幕府,配备长史以下的官吏,给予印章,授权她调拨各部落和六州兵马。
正是因为朝廷赋予的权力,冼夫人才能更好地带领岭南人民接受较为先进的汉族政治文明,摒弃落后的部落意识,树立家国一体的理念,进一步推进郡县制并教导俚族人民遵从封建官府的法令,服从地方官吏的管理。夫人去世,隋朝赐予“诚敬夫人”的谥号,其历史功绩与“巾帼英雄”之名被世人传颂,也因此被尊为“岭南圣母”,载入粤西、岭南的史册上。
参考文献
《晋书》,唐代房玄龄等人
参考文献
《晋书》,唐代房玄龄等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